第314章(2 / 2)

帝师 来自远方 1644 字 2个月前

随财富累加,江浙等地越来越繁华,希望参与进来的官员越来越多,各方托关系,寻人情,期望能分得一杯羹。

朱厚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海船规模成倍增加,短短几年,竟达百艘。

出海时,赫赫扬扬,船帆如林,破涛斩浪。

这么大的船队,行在海上,恍如一头巨兽,碾压所有对手。

爪哇、满剌加等番邦,遇船队前来市货,无不欢欣雀跃。岛上明人后裔,仿佛见到先祖口中,永乐朝船队下西洋的盛况。

海盗和欧罗巴探险家,压根不敢惹这样的庞然大物。

见到影子,就要转动船帆,远远避开。

无奈,明船之上,有千里眼这等利器,兼船速又快,等海盗和探险家们察觉不妙,掉头逃跑,早就来不及。

身为海盗,就要被黑吃黑的觉悟。

探险家们更需明白,在明朝海域内探险,风险非同一般。遇到明朝海船,性命不保的概率,实在是相当高。

虽然,明朝划定的海域范围有点大,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,连通两大洲……

因船队扑杀“海盗”,过于干脆利落,很是引起几场“国际纠纷”。

港口和市舶司官员见到来人,众口一词:“我朝早有律令,船行海上俱为捕鱼。阁下所言必为杜撰,没有实据。”

捕鱼?

捕你撒旦的鱼!

堪比一座小岛的海船,配备几十门火炮,用来捕鱼?

抓鲸鱼吗?!

欧罗巴船长暴怒,仗着贵族身份,大声抗议。

明朝官员冷下表情。

你要解释,本官就给你解释。接受与否,不关本官的事。

不服?

来战!

信不信来几艘灭几艘,照面就能揍趴你。

所谓上行下效,有什么样的老大,就有什么样的打手——咳——属下。

正德皇帝和年轻的内阁,都是好战分子,堪称“老实人”的顾榜眼也不例外。好不容易蹭上战船,尝到甜头的京官和地方官,自然要追随大佬脚步。

能见你一面,解释两句,已是纡尊降贵。

敢跳脚,先揍一顿板子,直接丟海里。

死了算倒霉。

侥幸不死,领人来报复,正好一锅端,为朝廷创收。

作为背后推手,时任内阁首辅的杨瓒,很有些无语。

这样的作风,是该感到高兴,还是反省一下,铁锹挥得太勤,庙堂都被铲歪?

总体来说,应该是前者……吧?

第一百五十七章 卿当代劳

正德二年,九月

季秋时节,蓟州粮屯,无论是谷麦高粱,皆长势喜人。

四月播种的玉米,除少数外,尽皆成株。

自出苗日开始,牛主簿镇日行在田间,手持纸册炭条,详实记录,不落一星半点。

“番粮下播,出苗,成株,结实,间隔时日,期间变化,俱在册中。”

记录过程中,牛主簿特地询问农人,就每块“试验田”成株数进行比对,详实写下所有数据,分页比对,呈送杨瓒。

“佥宪,共成苗九十三株,亩产之数,可由此推算。”

牛主簿工作十分认真,几月下来,人瘦了两圈,精神却格外的好。

簿册足有两掌厚,堪比一卷农书。

杨瓒接过,仔细翻阅之后,不由得心生佩服。

换做是他,定然做不到这个地步。

据校尉回报,牛主簿几乎要住到田间,就为记录玉米每时每刻的变化。尤其开花结果之后,更是恨不能立下栅栏,将所有人拦在田外。

为此,屯田的边军和农人既无奈又庆幸。

无奈的是,玉米分批种植,恰好都在田头,被牛主簿当心尖样的伺候,真立起栅栏,大家伙还怎么下田?

庆幸的是,这样的人管理边屯,定会尽心尽职,也会急百姓所急,对边民边军都是好事。